大銅小議丨銅:從“人類文明的使者”到“全球經濟的晴雨表”
銅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是稀缺性資源,使得歷代統治者都貫徹了“銅不布下”的理念。銅的發展演進,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明進程都具有重要意義,被稱為“人類文明的使者”。同時,由于其對全球工業前景的預期敏感,還被冠以“全球經濟的晴雨表”之名。
盡管銅在地殼中的含量僅約為0.01%,可在幾千年前就被智慧的先民們發現和使用了。人們用冷鍛或鑄造方法制作小型工具,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,在早期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。
華夏文明大量銅冶煉產品早期都以紅銅面貌出現。之后以銅為基加入一定比例的錫、鉛等元素,從而制成青銅。青銅器件質地堅硬,易熔,易于鑄造成型,在農業和手工業中占據了重要地位,人類生產力水平大幅提高。夏、商、西周、春秋及戰國早期迎來了青銅器的鼎盛時期。青銅器的出現也被認為是人類告別了使用石器的原始狀態,進入到文明時代的標志之一。
中國歷史上,銅能進入鑄幣材料殿堂與金銀并列,與其稀缺性有關。商代起中國就用銅鑄幣,秦統一六國后,鑄成圓形方孔銅錢,被陸續使用了兩千多年。清朝中晚期及民國時期,我國銅器由奢侈品步入普通生活用品行列,使用已經非常普遍。
1949年底,剛剛成立的新中國百廢待興,銅作為重要的戰略物資十分匱乏。僅有的5家小型冶煉廠煉出的銅不僅數量少、品質也差。為扭轉這種局面,1952年,萬噸級電解銅廠在天津建成,1953年,中國第一座粗銅冶煉廠在安徽銅陵投產,年產粗銅2000噸。這代表著集采礦、選礦、冶煉為一體的國內銅工業基地雛形的出現,為新中國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。銅開始被廣泛應用于電力、機械制造、建筑工業、交通運輸、國防建設等領域,成為支持國家建設和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力量。
隨著冶煉和加工技術的進步,銅與高端銅合金憑借良好的導電性、導熱性、延展性、較強的抗拉性和耐腐蝕性,在半導體芯片、智能終端及裝備、高鐵、航空航天等領域有了廣泛的用途。此外,全球加大對綠色經濟的投入,綠色低碳能源轉型加快,使得銅的應用場景更加廣泛,尤其是在5G通信、新能源車、新能源發電等范疇的需求和作用愈發凸顯。

近年來,在國內經濟穩步復蘇以及新興產業快速發展驅動下,國內銅需求大幅提升,連接上游和下游、國際和國內的銅貿易商成為了貿易鏈條中不可或缺的一環。在“雙碳”目標以及國內大循環為主體、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,傳統貿易商正不斷朝著綜合服務商的方向轉型發展,帶動銅走向更加廣闊的天地。